发布时间:2025-10-15 18:06:53    次浏览
外论点击◎《莫斯科时报》5月21日专栏文章总统,这是经济!前美国总统比尔·克林顿赢得总统竞选时,有一句著名的口号“这是经济,愚蠢。”他的胜出是出人意料的,因为由乔治·布什领导的伊拉克战争被视为一场胜利的战争,国家骄傲被认为能让他安全连任。但国家骄傲在竞选末期已黯然失色,美国人真正关心的是生活能否得到改善、工作能否有保障以及未来前景如何。布什在1992年11月学到的教训解释了乌克兰和俄罗斯的局势:为什么倾向于与俄罗斯合作而非冲突的彼得·波罗申科会在乌克兰总统竞选中领先、为什么欧盟核心国家更愿意缓解紧张局势而非扩展制裁。迄今为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已向乌克兰拨款32亿美元,如果基辅政府能执行紧缩方案,那么IMF承诺的170亿美元的剩余款项将在未来两年拨出。另外100亿美元被期望来自欧盟和其他国家,但270亿美元的总援助,还不能抵消基辅的债务。与俄罗斯的贸易断裂以及超高财政赤字也都会推升金援计划所需的规模。但如果基辅的新领导能重新团结政治,能至少与俄罗斯达成一个方案性的贸易协定,乌克兰就有望在2015年开始重新恢复经济增长。政治沙文主义和短期的军事成功有时会带来“良好感觉”,但健康的经济才能持续为现任领导人带来他们所急需的高支持率。投资者和商业领导者会谨慎观察,以确定政治或制裁不会有新风险。由于国际石油的持续高价格,俄罗斯的经济增长仍是正向的。但如果与欧盟的政治僵局进一步恶化或西方提高制裁力,俄罗斯的局势就将变坏。如果通胀上升,收入下降、就业前景恶化,那支持政府的新兴中产阶级的热情也会很快消退。(作者系俄罗斯宏观咨询公司(Macro Advisory)高级合伙人克里斯·韦弗 贺艳燕 编译)◎《金融时报》5月22日专栏文章耶伦的低息礼物是德拉吉的负担尽管美国经济增长实情让世人失望,但美联储主席耶伦已成功说服市场,官方的低利率将保持更长时间。但她的慷慨并没有获得市场的感激,美国将这一举措视为刺激虚弱经济的积极尝试,但对欧洲中央银行来说这却是一个额外的混乱。如果美国国债收益率今年如期上升,美元就会加强,欧元区的通胀可能会升高,这自然将降低欧洲中央银行对抗通货紧缩威胁的压力。欧洲人批评美联储过于积极,似乎对经济周期性问题、结构性这样的问题,他们都能解决。美国则回应说,欧洲中央银行错误地认为欧元区的伤痛是结构性的,超出了他的职权范围,而缺少作为。前美国财政部部长蒂莫西·盖特纳在他的自传中就抱怨道,“欧洲中央银行在2008年7月即雷曼银行倒闭的前几个月提高利率,这个决定真是令人震惊、令人费解。我们不会犯同样的错误。” 当印度央行行长拉古拉姆·拉扬今年早些时候抨击发达世界的超宽松货币政策以及对新兴市场的冲击时,德拉吉与美联储站在同一阵营。但现在欧洲中央银行行长已表明他对现在超低水平的欧元区通胀十分不安。下月的欧洲中央银行会议将会进一步削减利率,也许“信贷宽松”措施是鼓励银行向欧元区南部的小公司出借资金。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买时间。最好的情况是欧元区有机会提高通胀水平,否则,欧洲中央银行将很不情愿地发现正与美联储开始一场货币战争。(作者系《金融时报》的拉尔夫·阿特金斯 贺艳燕 编译)◎《京都新闻》5月20日社论中日现在尤其需要拓展民间交流本月10日,我们迎来了日本京都市与中国西安市建立友好城市关系40周年的纪念日。西安的访日代表团19人来日,两市的作家通过书画展展开交流。当前,中日两国中央政府因为钓鱼岛和历史认识问题持续对立。在这个时候,尤其需要在地方政府和民间开展“草根交流”。该访日团虽代表西安,但是团长并非政府人员,成员也大多是民间的书法家和书画爱好者。从中我们看到,两国中央政府间关系的冷却已影响到了地方政府。但是民间交流并没有完全冰冻。根据日本政府旅游局的统计,2004年中国前往日本的旅客的数量是61万人,2010年达到141万人。该数字虽然于2011年受地震的影响有所回落,但在2012年达到142万人,2013年达到131万人,可以说依然坚挺。根据京都市的调查,2012年中国旅客达到7.9万人,远超2004年的3.1万人。市内的高校留学生人数达到3400人(去年5月的数据),占留学生人数的一半,近年还在不断增加。在商务和旅游方面,两国的联系也在不断深化。我们期待这种民间力量的积累可以成为打开两国中央政府间胶着状态的契机。长期以来不断开展交流的地方政府将发挥关键性的作用。其实,已经有了征兆。上月下旬召开的中日韩环境部长会议发表了共同声明,将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加强地方政府间和企业间的合作。同一时间受邀访华的东京都知事舛添要一也跟北京市长达成一致,将在大气污染和交通堵塞等城市问题上加强合作。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中日双方都有意通过地方政府间的合作推动两国关系的改善。为了构筑不受政治风向左右的稳定的邻居关系,现在我们必须着力加强在地方政府间培育起来的互信关系。(梁宝卫 编译)来源上海证券报)